【文學,是最美的語言】
工作的甜品店有對匈牙利雙胞胎姊妹,是我目前最喜歡的歐洲朋友。上班的第一天,我就遇見讓我瞠目結舌的情景,匈牙利姊妹、香港同事、日本同事四個人開心的閒聊,用非常流利的 — 日文。
欸,不是,講英文就算了,用日文聊天有合理嗎?後來我才知道,香港同事大學主修日文,匈牙利姊妹呢,則是當了十年的英日翻譯。
倫敦旅人實在個個臥虎藏龍,身懷絕技。大好機會不能放棄,我後來老纏著匈牙利姊妹和日本同事,要她們ㄧ天教我ㄧ句日文。得意的是,目前我已經學會唱大象歌了!(到底學唱童謠幹嘛😂)
有一天,匈牙利姊妹一來上班,就衝到我旁邊,用極其興奮的口吻問我:
「Michelle,聽說你大學主修文學?」
「呃,對啊,中國文學。」我有些愣住。
「好棒啊!你為什麼學中國文學?」
「因為我喜歡老東西,幾千幾百年的文章字句,現在仍流傳著,還是那麼美,還能同感,我覺得很神奇~」
然後我就看到了,閃閃發亮的眼眸。
那是遇到知音的眼神。
那一整天,我們都在聊文學,匈牙利姊妹問我最喜歡莎士比亞的哪部作品,我說「哈姆雷特」,她們問我為什麼不是「羅蜜歐與茱莉葉」?於是我講了我覺得更美的「梁祝」給她們聽;她們問我最喜歡哪個古典故事,我講了很經典的「莊周夢蝶」。
然後,她們說她們最喜歡的日本歌舞伎,板東玉三郎演的「楊貴妃」,就是改編自中國崑曲。於是,我們約好八月要去劇場看莎士比亞;然後要再找一天,一起在家,看我推薦的,當代傳奇劇場的「夢蝶」和國光的「三個人兒兩盞燈」。
我從來沒有想過,能在國外,跟外國人聊中國文學。很多時候,我只是喜歡,說不上原因,看京劇的時候明明聽不懂,卻常常在台下哭;以前編教科書要寫賞析,編到蘭亭集序,讀了幾十遍,小時候不明白,只覺得頂多字句美,那一刻才忽然懂王羲之想說什麼,也在辦公室偷擦眼淚。
我說我很神經病,常掉淚掉得莫名其妙。匈牙利姊妹說,我們也會。聽我講中國古典故事,也會感動。
明明只能用英文溝通,但那天彼此的語言隔闔好像完全不存在,我能感受到那內心的頻律忽然相契的美好振動。
其實一直猶豫,要不要把這個故事寫出來,這故事很私人,也怕寫得太長,太無聊。但,那天的感動一直在心裡,能跟外國人聊共同喜歡的事物,現在想來心情仍是激動,想好好紀錄下來,留給自己。
謝謝倫敦,謝謝這些美好的相遇。